力矩平衡
在高考中我们研究物体的受力平衡,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只研究物体的平动。但是当我们研究刚体的平衡时,除了满足受力平衡,还需要满足力矩平衡。
初中我们就学习过杠杆原理,
其中力臂是从支点到作用线的距离,利用矢量的运算,我们可以定义力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满足杠杆原理,其实就是满足力矩平衡,动力与阻力我们可以用力矩的方向来区分。我们将选取的转动中心称为矩心。
平衡方程
由以上讨论,物体的平衡方程有两组
对于空间力系,上式对应6个分量方程:
对于平面力系,则对应3个分量方程:
例1.如图所示,一根长为l的杆靠在高为d的矮墙上,杆的质量为m,杆与地面间的摩擦因数足够大(可以保证杆与地面的接触点A处不滑动),杆与矮墙间的摩擦因数为.已知A点与矮墙的距离为a,试求:
(1)杆与地面间的夹角的最小值是多少?(2)最小时,墙对杆的支持力为多少?
作受力分析如图,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杆在ABCD平面上滑动,C点所受支持力垂直平面,摩擦力平行于平面。
分别以DA和过A点且垂直ABCD平面的直线为转轴,作受力分析平面图:
这里需要注意一下,不同视角的线段长度是不一样的。代入几何关系:
解得
故
解得
代入临界值,得此时
①要使结果有意义,一方面杆不能从墙上掉下,即,化简得
另一方面,根号下非负,即
②当时,此时杆在任意位置均可以平衡,取最小值时,棒的端点恰好搁在墙上:
对应支持力
由上例可见,空间的刚体平衡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需要较好的空间想象力。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研究的还是平面情况。
平面力系
1.物体平衡时,矩心(转轴)的选取是任意的。
比如物体受力对A点合力矩为零,A点到第i个力作用点的位置矢量用表示,我们选取另一矩心B,B点到第i个力作用点的位置矢量用表示,令.
则
其中表示以A点为矩心的力矩。受力平衡时,
故
等效
即在写力矩平衡方程时,矩心的选取不影响最终结果。由此,我们可以选择无需计算的力的作用点,或者几个力的作用线交点为矩心,来减少方程的未知数个数,从而简化运算。
2.力矩平衡方程可以代替受力平衡方程。
在写平衡方程时,我们可以分别以A、B为矩心写2个力矩平衡方程,再加上一个受力平衡方程。令,有
上式中,由2个力矩平衡方程,前两项为0,则第三项也为0:
此时再加一个受力平衡方程,由可以推得
但是要求,否则
恒成立。同理,我们也可以分别以A、B、C为矩心,写3个力矩平衡方程,令
同上可得
该方程能解得唯一解
的要求是与不共线,即3个矩心不共线。
例2.如图,半径分别为和的两个均匀圆柱体置于同一水平面上,在大圆柱上绕有一根细绳,通过细绳对大圆柱施以水平拉力P.设所有接触处的静摩擦因数均为.为使在力P的作用下,大圆柱能翻过小圆柱,问的最小值是多少?
画出受力分析图:
对1,分别选、F、B为矩心,得
对2,分别选、E为矩心,得
上述方程组化简得
由于,只要C处不滑动即可,即求的最大值,也就是的最大值。
由图可知,初始时刻最大,此时
其中f_1和N_1的比值也可以由下一节的共点力平衡直接得到。
共点力平衡
在力矩平衡方程中,物体一共受到n个力,如果其中n-1个作用力交于同一点O,选O点为矩心时,有
由于
二者作差得
故一定也过O点。
特殊的,当物体只受3个力,三力不平行时,一定交于同一点。当2个力作用点相同时,我们可以将两个力等效为一个力,而不影响力矩。比如同一点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可以等效为全反力。
由此,2个受力平衡方程我们可以用力的闭合矢量图来代替,1个力矩平衡方程可以用三力交于同一点来代替。用几何视角解决力学问题,往往比较快捷。
例3.如图所示,对均匀细杆的一端施力F,力的方向垂直于杆.要将杆从地板上慢慢地无滑动地抬起,试求杆与地面间的最小摩擦因数.
作受力分析图如图,其中已经将摩擦力和支持力等效为全反力,则三力交于同一点。
要求摩擦系数的最小值,即求的最大值。设杆长为l,找到和的关系:
化简得
故
例4.如图,一架均匀梯子AB,质量为M,长AB=10m,靠在光滑墙壁上,A、B两端到墙角O的距离分别为AO=8m、BO=6m,已知梯子与水平地面间的静摩擦因数为.试回答下列问题:(1)地面对梯子的作用力为多大?(2)一个质量为5M的人沿此梯子向上爬,他最多能沿梯子上升多远而不致使梯子倾倒?
对人和杆整体作受力分析,这里人的重力和杆的重力平行,可以将2者等效为一个重力G',等效作用点在O,人的中心为,杆的中心为.
恰好滑动时
由几何关系
又
故人爬的最大高度
练习
练1.有一轻木板,其自重可忽略不计,长度为l,A端用绞链固定在竖直墙面上,另一端用水平绳拉住,板上依次放着三个圆柱体,其半径均为r,重力均为G,如图所示.木板与墙面的夹角为,一切摩擦均忽略不计,求水平绳对板的拉力为多大?
答案:
练2.如图所示,每侧梯长为l的折梯置于铅垂平面内,已知A,B两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A、B间的距离也为l,不计梯重,求人能爬多高H而梯不滑倒。
答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