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洁,清华大学的新聘讲师。刚回国任教的她虽然还没有教授的头衔,但因为她的泰斗父亲和她年轻时发表过的学术论文,没人敢质疑她在天体物理方面的专业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她的父亲叫叶哲泰,曾与妻子邵琳一起由国家指派,作为科考团队的参与者,去国外一家研究所进行基础物理方面的理论学习及探索。由于是一项长期研究,叶文洁也跟着父母远赴大洋之外,那时,她还不到十岁。
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国内紧接着掀起一阵狂乱的风潮,学术界也成为了动荡不安的中心。科考任务名存实亡,没人在意他们的科研进度,也没人召他们回国,一切请示都只换来一些模糊不清的态度。没有办法,他们无奈的在异国他乡安家,叶哲泰也只能全身心投入到了他深爱的物理世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这段时间内,叶文洁多了一个妹妹,叶文雪。
和叶文洁不同,叶文雪从小接受的是国外的思想教育,对于祖国的归属感并不强。后来,当国内逐步回到正轨,号召各个领域的华裔归国建设时,不愿放弃优沃生活的邵琳与坚持回国的叶哲泰离了婚,叶文雪选择留在母亲身边,叶文洁则再次跟随父亲,踏上阔别已久的故土。
即使是在人才济济的国外研究所,叶哲泰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基础物理学家,他曾带领科研团队在各项物理理论的研究上取得突破。在他回国之后,上级给予他院士称号,并由他主导其中一家国家研究所的实验推进,而他也不负所托,不仅在学术领域多次发表新的成果论文,还参与了几次军方研发项目,为国家物理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在这样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叶文洁也深受父亲的感染,对物理怀有极大的热情。小时候父亲常抱着她遥望东方,告诉她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家乡,在那时她就对太阳有了兴趣,自然而然的便走向了天体物理的探索道路。在她成年独立研究并发表过几篇论文之后,清华大学向她发来任职邀请,她欣然同意了,那是父亲出国前也曾任教过的地方。
北京的冬天有些干燥,叶文洁端了一大缸的热茶,站在办公室的窗边,慢慢享受着蒸汽氤氲在鼻尖的舒适。她的位置视野不错,从这儿望下去,正看见两辆红旗车缓缓停在了办公大楼门口。
“这是来了什么大人物啊?”
叶文洁随口问道。与她对桌的是个呆了有些年头的中年辅导员,一向消息灵通,听到她的话也往下看了一眼,顺口答道:
“听说今天有军方科研基地的技术人员过来找院长他们研讨,应该就是他们了吧,我看都穿着军装呢。诶,那个人是不是杨总工程师啊?”
边说着,那辅导员边站起了身,扶着眼镜凑到了窗户上,而听了她的话,办公室里其他几个人也坐不住了:
“杨总工程师?该不会是杨卫宁吧?”
“就是那个广播里提过的杨总工程师吗?我在报纸上见过他照片,我看看!”
“前两天不还有那个新闻,说他们团队突破了技术难题,成功对军方射电天文观测系统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造吗?”
办公室里的几位导师与辅导员,基本都是物理系的,自然对于国内有名的物理工程师有些崇敬的心理,更何况还是为国家军事设备做出过贡献的物理工程师,这会儿他们也都凑到窗前辨认着。而杨卫宁这个名字,叶文洁自然也是知道的,这会儿听着屋内的议论,她也忍不住垫了垫脚仔细向下看去。
红旗车上下来了几个人,身上的军绿色在冬雪的映衬下分外耀眼,为首的那个正和教学楼内走出的迎接人员交谈着,后面几人正边四处环视校园、边相互说着什么。
似乎是感受到楼上投来的目光,几人中一个高大的身影抬起头朝这儿望了一望。
“诶诶!就是他!”
那个说看过杨卫宁照片的男老师有些激动的确认道,又生怕别人认不出来,指着窗外说:
“刚抬头那个,个子最高的那个!是杨卫宁!”
“知道了知道了,我们又不是没看过报纸。”
中年指导员嫌那男老师的手挡了视线,有点儿不耐烦的应和了几声,伸手拍了拍他的胳膊。叶文洁笑着端起茶缸抿了一口,回忆着刚刚看到的面容:
有点儿眼熟,大概也是从报纸上见到过吧。
后记:他俩比较难写,因为我实在是对物理一窍不通,对那个时代,我也是模模糊糊……但这俩物理学家,我不可能绕开科学嘛,只能半知半解的胡编乱造了哈哈,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大家就当看了个笑话,也欢迎指出。
然后我觉得想要he,那肯定就得让叶文洁不那么透彻(还得尽量保留她理性冷静的特质),要让她有点儿生活的味儿,那么从根源上,就要先避免她经历那段特殊历史。。所以一开始我就交代了一下设定。为了更合理,她和杨卫宁的年纪应该都需要改小了吧?我忘了原著中他们都多大了,在我的AU设定中,叶文洁不到十岁出国,避开那段风波,回国应该是不到二十岁,任教应该是二十三四左右,杨卫宁应该是三十左右,正直风华正茂的年纪吧!
然后整体发展应该也会加快一些,我也不太清楚开放初期生活具体是啥样子,对那段时期我一直没太有兴趣,相关作品看的也很少,有可能会出一些bug,大家就当我国发展的老快了就行(狗头)。
还有工作原因,加上这个设定和情节我要细想,这个番外更新会比较慢。
最后,突然发现这个三体海报,杨卫宁和老年叶文洁的位置正好相对,一热一冷的色调,我感觉很有触动,就截下来当封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