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大理味
过大年 去有风的地方
(相关资料图)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村不在大,有魂则美。在大理市近郊西北方有一个小村庄,村庄不大,但是有茶马古道古驿站和白族三道茶活态展演这两个核心灵魂的加持,再加上近期湖南卫视热播剧《去有风的地方》的助力,这个名叫凤阳邑村的白族小村庄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众人追捧的香饽饽,近期每天从全国各地汇聚过来的游客高达两三千人。
走进凤阳邑,沿着青石板路缓缓前行,只见“土库房”式古宅高低错落地分布着,这些古宅是大理白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凤阳邑村起于汉代,成型于南诏大理国时期,凤阳邑是历史上茶马古道上的古村落,途经村内的茶马古道全长1900米,它是滇藏茶马古道大理段的一部分,南诏都城太和城及阳苴咩城的官道之一。
繁华过后,在凤阳邑村也沉淀下了许多白族风俗习惯,婚嫁之家在招待客人时常常会品饮赋予人生哲理的三道茶,也让凤阳邑村更具有文化内涵。古朴美与文化美的碰撞,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入驻古村庄搞创作和享受恬静优美的田园生活。
正在进行白族三道茶活态展演的人名叫董丽。她是大理三道茶非遗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大学学的是法律专业,毕业后按理说应该去当律师或从事相关的职业,但是她并没有按照父辈设想从事法律的工作,因为从小对茶叶有着特殊的感情,毕业后毅然决然的放弃学业,从事了和茶叶有关的职业,并通过学习,成为茶叶文化、礼仪的传播者,最终无怨无悔的成为了白族三道茶的传承者。
大理三道茶非遗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董丽
我做三道茶做了20多年,跟我学习过三道茶的也有上千人,目前在传承的有一两百人。
本来在村子里进行白族三道茶的传承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想到有了三道茶的活态展演也能为村子的发展助力。因为有了茶马古道驿站古建筑遗存和三道茶活态展演,凤阳邑村被《去有风的地方》剧组选中作为主取景地,今年年初开始热播,凤阳邑村奇迹般的成为大理新的旅游地标。
大理三道茶非遗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董丽
我们村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个人流高潮。首先就是我们申遗的成功,还有最近刘亦菲主演的《去有风的地方》电视剧的热播,该剧是在我们村取景拍摄的,所以现在慕名来的游客特别多。
凤阳邑村过去以农业为主,主产牛奶、乳扇、核桃、茶叶,主要是自给自足,有部分带到城里销售。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当地的土特产品也被抢购一空。
陆任明和杨俊兴是两母子,过去母亲以农业为生,儿子杨俊兴在外面做基建工程,收入可观。随着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农产品销路也越来越好,瞅准这一商机,杨俊兴放弃了基建工程工作,回到家里开了一家网店,专门销售凤阳邑村的茶叶、紫皮核桃等农特产品。
凤阳邑村村民
杨俊兴
现在我们一直在积极备货,也找到好几个附近村子里的村民帮我们打包,每天发货量在300件左右。很多人还是很喜欢吃我们的土特产。
杨俊兴家的邻居李福秀,家里有五口人,过去,李福秀在城里超市工作,因为家里的老人年事已高,需要回家照料,李福秀辞去工作回家照顾老人,丈夫也回来专门养牛做乳扇,没想到游客越来越多,乳扇呈供不应求之势,不仅照看了家里的老人,收入也越来越可观。
李福秀的儿子
李健
我们家有五头奶牛,每天可以挤100多斤牛奶,可以做20多斤乳扇。现在一个月的收入也比较可观,大概在5000元到7000元左右,现在做乳扇家里有了经济来源,我们的生活也改善了很多。
如今,凤阳邑村已经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每天涌入村里的游客达到两三千人,有的一住就是一两个月,甚至打算留下来在这里发展自己的产业。
成都游客 叶迎杉:
凤阳邑村很古色古香,很多老房子保留的很完整,能让我们感受到以前茶马古道那个很原本的味道。
内蒙古游客 胡晓卷:
我已经来到这里一个月了,是通过看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过来的,现在也是计划着在这里找地方想做点什么,适合的话想一直在这住下去。
胡晓卷和朋友打算留下来做自己的事业,希望恬静的田园生活治愈她疲惫的心,同时,还能做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这是她需要的一种生活方式。
大理市太和办事处凤阳邑村村长
杨勇
村里的三道茶、还有一些非遗体验馆、还有老百姓的农副产品,给整个村的旅游和经济上都带来很大的带动作用。对于传统村落跟现在的乡村振兴结合,我对我们村相当有信心!
记者:李海星 苏巧 赵会明 杨柯达 王玺涵
编辑:李玲 刘林灵
责编:赵辰
终审:苏建东
关键词: